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健康講堂 > 科普園地 > 正文科普園地
引起膽結石疾病的因素有哪些?
來源:鄭州陽城醫(yī)院 上傳時間:2021-05-17 瀏覽次數(shù):825次
膽結石學名膽石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膽石病根據生長的部位分為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和肝外膽管結石。
膽囊結石
1、高危因素
主要是膽固醇結石或以膽固醇為主的混合性結石和黑色膽色素結石。
(1)影響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比例改變和造成膽汁淤滯的因素都能引起結石形成。
(2)特殊的飲食習慣、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飲食、長期腸外營養(yǎng)、糖尿病、高脂血癥、肝硬化、溶血性貧血等因素都可引起膽囊結石。
2、早期出現(xiàn)的癥狀是
(1)膽絞痛
在飽餐、進食油膩食物后或睡眠中體位改變時,引起絞痛。
部位是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陣發(fā)性,或者持續(xù)疼痛陣發(fā)性加劇,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惡心、嘔吐。
(2)上腹隱痛
在進食過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緊張或休息不好時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隱痛,或者有飽脹不適、噯氣、呃逆等,易被誤診為“胃病”。
肝內膽管結石
可能由膽道的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及膽汁滯留引起。
急性期,可出現(xiàn)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癥狀,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聯(lián)征(疼痛、寒戰(zhàn)發(fā)熱、黃疸)。
肝外膽管結石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
原發(fā)性占大多數(shù),指原發(fā)于膽管系統(tǒng)內的結石,多數(shù)為膽色素結石或混合性結石;進食油脂后、體位改變后發(fā)生膽絞痛。
膽道寄生蟲感染和復發(fā)性膽管炎是主要原因。
感染細菌主要是來源于腸道,常見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及厭氧菌。膽汁滯留是肝內膽管結石形成必要條件,只有在膽汁滯留的條件下,膽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積并形成結石。
引起膽汁滯留有膽道炎性狹窄和膽道畸形;在梗阻的遠端膽管內壓力升高,膽管擴張,膽流緩慢,有利于結石的形成。
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習慣可引起膽結石
1、不吃早餐
大多數(shù)年輕人幾乎不吃早餐,工作日直接空腹上班。休息日一覺睡到中午,也錯過了早餐。而長期不吃早餐會使膽汁濃縮,更利于細菌繁殖,進而促進膽結石的形成。吃早餐可以使一夜?jié)饪s后的膽汁排出,進而與新產生的膽汁匯合后使膽汁變稀釋。
2、不愛運動
不運動會導致膽囊肌的收縮力下降,進而膽汁排空延遲,容易造成膽汁淤積,膽固醇結晶析出,為形成膽結石創(chuàng)造了條件。
3、體質肥胖
4、飲食結構不合理
常吃高脂肪、高糖類、高膽固醇食品,如有人早餐常常一碗炒肝、一個燒餅夾油條、糖油餅、大炸糕。午餐吃過油肉、燒茄子、香酥里脊等油炸食品
5、每日飲水量不夠
有人驕傲地說自己就是只考拉,除了吃飯,從不喝水。殊不知,這是一個疾病隱患。
6、餐后蜷曲體位
蜷曲體位時,腹腔內壓增大,胃腸道蠕動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膽汁排泄,飯后久坐影響膽汁酸的重吸收,致膽汁中膽固醇與膽汁酸比例失調,膽固醇易沉積下來。
7、家族因素
近親有膽結石的患病危險增大。
8、其他因素
更年期婦女、免疫系統(tǒng)疾病、肝功能不好者。
肝臟不好對雌激素滅活功能降低有關,身體中雌激素滅活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較高。肝臟功能不好膽囊收縮功能低下、膽汁排空不暢、膽道靜脈曲張、血中膽紅素升高等多種因素更易患膽石癥。
預防也就是改變不好的習慣,矯正錯誤認知,按時吃早點、做到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